三伏天,您应掌握关于猪丹毒的这些知识
发布时间:2018-07-26 来源:猪场动力网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剖检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自去年入秋以来,多地都有猪丹毒的发生。
病原介绍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形成长丝的倾向,也被称为丹毒丝菌。本菌为微需氧或厌氧菌,对多种外界因素有抵抗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3周,尸体中存活288天。本菌对热敏感,55℃15min,70℃5-10min死亡;3%来苏尔,1%-2%苛性钠,5%石灰乳5-15min均可把本菌杀死。本菌主要引起3-12个月的猪发病,3-4周哺乳仔猪亦可发病。
猪丹毒有不同血清型,1983年杨伟云对采集的163种猪丹毒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初步看出我国治病的猪丹毒杆菌主要是1a型和2型。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3-12个月龄的猪最敏感,哺乳期的仔猪也可以发生。人感染本病是称为类丹毒。病猪和病愈猪以及健康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有报道发现禽类和水生动物也是应重视的传染源。
本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心,肾,脾和肝。主要经过粪便、唾液、尿液、排出体外。另外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以及蚊蝇虱等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北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南方冬、春季节也可以成为爆发高峰期。
临床症状
本病在临床上主要有四种表现型
特急性:发病猪死亡前无任何症状,死亡后全身皮肤发绀;
急性败血型:病程4-9天,病猪精神沉郁,体温42-43℃,稽留2-3天。人工接毒24小时后体温升高至42℃以上,72小时后在耳后,胸前腹侧,四肢内侧皮肤发生疹块,初期为淡灰色,继而转为淡红色,指压消失,厚茧变成真快周边深红色,中央灰色,突出皮肤表面,一般持续2-3天后疹块消失。病势恶化时,小疹块相互融合成大疹块,3-4天死亡或转化为慢性猪丹毒。仔猪感染后出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死亡。
亚急性型:是轻型的猪丹毒,病程1-2天,体温在41℃以上,精神沉郁,便秘。发病2-3天后在颈部胸侧、背部、腹侧等出现方块形、菱形或者圆形疹块,凸出于皮肤表面,指压退色。后期淤血,变为紫黑色。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为本型。
防治
健康猪带菌率较高,根除传染源比较困难。目前的防疫措施主要是接种疫苗。常发地区,每年春秋进行两次预防注射猪丹毒疫苗,严防漏注,保证猪群获得免疫力。
1、猪丹毒弱毒苗:一律皮下注射1头份,使用铝胶水稀释应激小。
2.、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肌肉注射1头份,配有专用稀释液,同时猪瘟抗原含量高达2万RID,不需要额外补打猪瘟。一针三防,简单高效,应激小;母猪,种公猪一年免疫2-3次,每次1-1.5头份,不需加量;育肥猪65-75日龄免疫一次,一次1-1.5头份。
抗生素与疫苗同时使用时,会对疫苗的免疫效力产生一定影响,在接种前7天和接种后10天避免使用抗生素。
治疗
目前该病以青霉素治疗有特效,其次是土霉素和四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