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6-12-07 来源:齐贝网
牛病毒性腹泻,也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引起的一种呈多种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以发热、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征为主要特征。根据在细胞培养物中是否产生病变,可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为非致细胞病变型和致细胞病变型两个生物型。通过对5'非编码区的序列比较,将BVD病毒分为两个基因型,I型和II型,由于BVD病毒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其相应的致病机理也较为复杂。因此,该病一直是动物病毒中的研究重点与热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印度、阿根廷等国均有本病存在。1980年以来由于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带入我国,使许多地区传入本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没有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引起腹泻和消化道黏膜糜烂或溃疡的疾病很多,所以最后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为建立快速、敏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技术等方法,具体检测方法可参阅相关操作规程。
牛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牛感染发病后,通过对症疗法和加强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促使病牛康复,减少损失。平时要加强检疫。防止引进病牛。一旦发病,立即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或急宰,防止本病蔓延,对受威胁的无病牛群,可应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牛群应用的弱毒疫苗多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钩端螺旋体病三联疫苗。
灭活苗虽然对牛只有60%的免疫力,但对妊娠母牛安全,也无毒力不稳定和免疫抑制问题,可以采用加强免疫的方法提高免疫力。另外,在BVD病毒检测。疫区和受威胁疫区须来自非疫区,宫采精牛须进行血清检测,且精液也应做BVD病毒检测。疫区和受威胁疫区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清洁卫生,牛与小反刍兽及野生反刍兽(鹿等)均应粪舍饲养和限制接触。发病时应应做好隔离、消毒和尸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