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便的处理
发布时间:2016-08-16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所谓的白便,其实已经不是虾的粪便,只是白色的条状物,外观像白色的粪便而得名白便。白便是肝胰脏和肠道病变的结果,白色便状物是脱落的肝胰腺管上皮、胰腺微绒毛组织、肠道粘膜上皮、和增生细胞形成的白色有机物(在显微镜下通过肝胰腺组织涂片染色观察,可以观察到所谓的白便里面含有脱落的肝胰腺管上皮、肠道粘膜上皮组织、及细胞,甚至可观察到部分细胞膜边缘已经溶解破裂物)。
换句话说,当虾肠道内看起来是白便的话,不仅仅是肠道的问题,虾的肝胰腺也已经严重病变。
白便可能的原因有:
一、藻类所引起:虾子摄食了一些死亡集结的有害藻类或大型的藻类,部分藻类细胞壁厚不易消化、死亡变质、含有藻毒素(肝毒素)的蓝绿藻等引起虾的肝胰腺、肠道病变。
二、细菌性引起:细菌性肠炎导致肠道、肝胰腺病变,消化能力受损甚至肠道、肝胰腺组织及上皮细胞脱落。
三、寄生虫害引起: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有两种:一种感染虾子的肌肉,造成虾子肌肉白浊,看起来肌肉呈棉絮状,俗称棉花虾。近期研究发现的另一种微孢子虫有别于较常见定植在对虾肌肉的微孢子虫,此孢子虫常定植在虾的肝胰腺、肠道内(因此也称为虾肝肠微孢子虫)。有研究显示虾肝肠微孢子虫是造成虾子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感染此类微孢子虫的虾子初期吃料并未有明显减少,但光吃不长,耗料严重,而且感染严重的也会逐步出现白便现象.
四、其它因素引起:①饲料发霉、②长时间投料比过高(过量投喂)造成的肝胰腺、肠道长期过重的消化负荷、底质差(泥皮、死藻、青苔、底栖藻类、淤泥、有机物积累过多、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环境性的有害物质长时间的影响也会引起虾肝胰腺和肠道的病变)。
预防:
1、选择优质种苗,避免苗种带菌或苗期使用抗生素过多造成苗体肝胰腺损伤。
2、做到早投料、投足料;注意投料比不要过高,不要加料太急太快,适当控料(也可以在一周左右停料1-2餐或当天减少投喂量,让虾清清肠胃及池底有机饵料碎屑等。
3、平时可用益生菌拌料,每天两餐,连喂三天停三天。可重复投喂预防。在实际生产上用此方法预防,白便发生的概率较低,平时做足预防的,就算发生白便,相对那些不做足预防措施的更容易治疗和控制。
4、控制良好的水体、底质环境。养殖中、后期使用光合细菌净水,避免池塘藻类过浓繁殖过旺,避免过多藻类老化、死亡;及时排污,排出死亡的藻类与饲料残渣,减少弧菌生长的所附着的碎屑及繁殖所需的环境;使用消毒剂杀灭弧菌等有害菌,使用消毒剂后及时补充益生菌成为优势种群。
5、对池子的蓝绿藻等有害藻提早发现提早处理,一旦蓝绿藻等有害藻成了优势种群,而且虾已经发现较多白便,此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避免进行杀藻等高风险的操作,以免造成虾大规模死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