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流行热疫情的防控总结
发布时间:2016-08-15 来源:荷斯坦网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由于发病急、病程短,过去称其为“三日热”。其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气喘、关节疼痛、神经麻痹、瘫痪、出血性胃肠炎等。易感动物为牛,奶牛最为敏感。
据资料记载和报道在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发生流行热疫病,70~90年代几年发生一次大流行,2000年后呈局部流行趋势;牛群一旦流行本病,奶牛因产奶量下降和死亡淘汰造成的损伤相当严重。
广东地区奶牛养殖户对该疫病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疫苗注射也比较规范。2010年之前少有发生。近几年则每年都有该疫情发生,且呈局部流行形式,给奶牛业造成一定损失。
2015年,广州及周边地区再次发生奶牛流行热疫情,广州某知名国有牧场在这场疫病流行中也未能幸免,造成一定损失。现就该牧场的的流行情况、防控及体会与思考作一报道。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
广东省近几年流行热发病基本上都是从7月中下旬开始,9月中下旬达到高峰,10月中旬开始下降,个别场持续到12月中旬还有零星发病,发病季节与吸血昆虫的活动程度相吻合。
该场2015年从9月21日第一头成母牛发病到12月20日最后一头发病结束,历时3个月。
免疫情况
使用牛流行热疫苗免疫接种;4月底对6月龄以上牛只初免,5月底上述牛群加强免疫一次,6月底对12月龄以上未投产青年牛再次加强免疫;每次按4ml/头肌注。
发病情况
据报道在未进行免疫的自然情况下奶牛发病率高达40%~70%。
该牧场总存栏1750头(成母牛940头,青年牛590头,犊牛220头),共发病46头,发病率2.63%;死亡淘汰13头,死淘率7.4‰;死亡9头,病死率19.6%。
成母牛发病39头,青年牛发病7头,发病率分别为4.15%和1.2%,犊牛无发病。
死亡淘汰及奶产损失情况
死亡淘汰13头均为成母牛,青年牛无死亡淘汰病例。死亡9头(均为呼吸困难型),淘汰4头(呼吸困难型3头和神经麻痹型1头);感冒发热型和消化障碍型病例均为良性经过,未出现死亡淘汰。
由于发病率低,疫情对群体奶产量影响不大。但病牛在发病期间奶产量明显下降。2015年成母牛单产8717kg,较2014年下降1%。
症状特点
根据病牛表现的症状特点、治疗要点及疾病预后转归等,在过去的分类的基础上,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四类。
感冒发烧型:病牛精神状态正常,有的仍有较好的食欲;体温41℃左右,呼吸加快,流涎。
呼吸困难型:体温升高40℃以上,眼窝下陷;初期呼吸加快,鼻翼扇动;很快转为呼吸困难,气喘,严重的举头伸颈张口伸舌;接着发展到肩胛部、背部等皮下气肿。因病毒的作用和治疗用药的影响,孕牛常发生流产。
由于肺气肿缺氧,病牛喜站立不卧下,有的卧下后增加胸部的压力马上又站立起来,甚至有连续站立超30小时的病例。
由于缺氧,后期病牛表现狂躁、兴奋、挣扎,继而加重呼吸困难加速死亡。
病情发展迅速,许多病例发现时已经呼吸高度困难,拒绝保定输氧,死亡率很高;有的未发现明显症状就死亡。
神经麻痹型:轻的关节疼痛、跛行、步态强拘、喜卧、运动障碍;严重的神经麻痹,卧地不起。但体温基本正常,有的保持比较好的饮食欲。
消化障碍型:胃肠蠕动减缓,瘤胃积食,食欲减退或废绝;大便带血,腹泻或粪便干少,表现胃肠炎症状。
病理解剖
经对未发现症状就死亡的病例和呼吸困难死亡病例的剖检,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肺肿胀膨大,间质增宽,呈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像“大理石”样肺;肺泡内常有积液或有浅红色泡沫;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并积有大量红色泡沫样液体。其它脏器虽有点状出血变化,但没有典型特征。
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补液、强心、解热镇痛、抗病毒、缓解呼吸困难、防继发感染等。
(1)补液强心用葡萄糖盐水、维生素等;
(2)抗病毒用板蓝根;
(3)解热镇痛用氟尼辛葡甲胺等肌注;
(4)缓解呼吸困难用氨茶碱40ml肌注、肾上腺素8ml皮下注射;
(5)减轻肺水肿用甘露醇300ml静脉注射;
(6)镇静用氯丙嗪肌注。
(7)对未怀孕的急性发热病例,配以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控制早期症状很有好处。
对症治疗
(1)急性热性病例,药物解热外辅以淋水加吹风,尽快使体温下降。
(2)呼吸困难型病例,除药物缓解呼吸困难外,重点是及早辅以输氧治疗。输氧器材:常规工业氧气瓶、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导管等。
对于发现及时的呼吸困难病例,及时输氧,一般吸氧后5小时症状会得到缓解,吸氧12小时病牛就会恢复正常,严重的需要吸氧24小时。
注意一般输入流量1~2L/min,输氧速度应先快后慢。
对呼吸困难病例如果没有给予吸氧,死亡率达到70%以上,给予及时输氧治疗,治愈率可达到60%。
值得指出的是,本次疫情呼吸困难型病例发病17头,死亡淘汰12头。其中有3头未发现症状就死亡,解剖有典型的间质性肺气肿特征的列入统计中;有5头因为牛舍巡查不到位,发现不及时,发现病牛时症状极其严重,来不及输氧或抗拒输氧最终死亡。有9头接受输氧治疗,治愈5头。
由此可见,加强牛舍巡查,早发现病例早得到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损失,非常重要。
(3)神经麻痹型,以解热止痛促进功能恢复为主;药酒用力搽麻痹患肢10分钟,直到患肢皮肤发热,口服药酒300ml,2次/日。
(4)消化障碍型病例,根据情况给予止泻或缓泻、消炎、止痛、止血等治疗。
护理与功能恢复
病牛隔离置于通风阴凉牛舍,呼吸困难病例尤其要保持安静,减少驱赶和行走。神经麻痹型病例及时移入柔软的沙质地面,。每日辅助站立15分钟,良好的护理3~5日可恢复。
防控及组织措施
近几年来广东地区每年都有流行热疫情发生,只是感染程度及损失大小不同。各奶牛场对流行热的防控都非常重视,防控工作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预防阶段:(4月底—7月初):主要完成疫苗注射及加强免疫,消毒和防蚊蝇等日常防疫工作。
应急阶段:大约7月中旬就有个别场有散发病例,此时公司会加强防疫警戒,启动疫情应急机制,加强外来人员车辆控制消毒,停止一切进入牛场的交流参观活动,增加场内消毒及灭蚊蝇频率,清除牛舍周边杂草和积水,进行环境治理。
抗击阶段:只要本场有确诊病例立即进入抗击状态。
具体措施有:(1)立即召开中层管理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参加的疫情应对紧急会议,明确防控工作进入抗击阶段,确定公司近期工作以抗击疫情为中心;(2)设置病牛隔离栏,一旦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立即隔离;(3)增加牛舍巡查人力,加强牛舍巡查力度,重点牛舍专人巡查;目的是使病牛早发现早得到治疗,提高疗效,减少死亡;(4)继续加强场地消毒、环境杀虫、治理牛舍周边环境等措施,以减少传播媒介在传染环境中的作用,降低牛群发病率;(5)对发病情况、治疗效果每日汇总;制定治疗用药指引,指导兽医用药。
消退转归阶段:随着气温下降,到10月下旬发病明显趋缓,有时几天发现一头病例,但这种低发病率持续时间长,甚至到12月中旬还有发生疑似病例死亡的。以什么标准为流行终结?笔者认为,按流行热的潜伏期为2~11天计,最后一头病例以后连续15天未有新的病例发生,就可认为流行终结。在此期间环境消毒、牛舍巡查不能放松。流行终结后进行一次大消毒,解除牧场应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