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苗种阶段会遭遇哪些较大的病害?防治方法在这里
发布时间:2016-08-10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据报道,鲤鱼苗种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大,鱼苗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以及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因子的作用常受到一些病害的危害,直接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现介绍几种对鲤鱼鱼种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鲤鱼是目前我国辽宁、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云南等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全国鲤鱼养殖产量达200多万吨,约占大宗淡水鱼产量的1/5。鲤鱼苗种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大,鱼苗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以及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因子的作用常受到一些病害的危害,直接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现介绍几种对鲤鱼鱼种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鲤鱼的锦鲤疱疹病毒病
鲤鱼的锦鲤疱疹病毒病的病原为锦鲤疱疹病毒(KoiHerpesvirus,KHV),属鲤疱疹病毒3型(CyHV-3)。本病于1998年首次在以色列暴发,并于2002年传至我国,是目前我国鲤鱼养殖危害最大的疾病。流行季节主要是春秋季节,水温在18-28℃易发病,23-28℃时易暴发流行,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该病在临床上的特征性症状是发病鱼头部皮肤、眼睛凹陷,鳃丝局部溃烂,肠道发红,脾脏、肾脏肿大。一般发病后3天达到死亡高峰。
对于锦鲤疱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病的防控应该以综合预防为主:
(1)加强对鲤鱼苗种的检测,避免购买的苗种携带病毒;
(2)发病高峰期避免诱发因素;
(3)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能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4)保持水质环境稳定,适时调水、改底,防止水变;
(5)发病时,切忌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抗生素、杀虫药等。。
二、鲤春病毒血症
鲤春病毒血症的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viremiaofcarpvirus,SVCV),属于弹状病毒科,水泡性口炎病毒属的一种。主要引起鲤鱼幼鱼和成鱼全身出血和腹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于春季水温8-20℃,尤其是在13-15℃时流行,春季成为疾病流行的主要季节,当水温超过22℃就不再发病,鲤春病毒血症由此得名。该病主要症状是发病鱼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活力下降;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体表和鳃充血。解剖可见腹腔有腹水,肠道发红,肝脏、脾脏、肾脏肿大,鳔出血。
对于鲤春病毒血症,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控措施,一般的治疗效果也不佳,水温上升后病情会缓解。
三、指环虫病
指环虫是一种主要寄生在鲤鱼鳃瓣上单殖类蠕虫,多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为20-25℃,北方养殖鲤鱼在温度适宜的秋季也有发生。发病池塘感染率90%,严重的死亡率在30%-80%之间。该病主要症状是病鱼烦躁不安,时常跳出水面,病情严重者游动无力,常聚集在下风处。鳃丝肿胀,鳃部发白,镜检鳃丝可见鳃上有指环虫。
预防措施:
(1)发生过鲤鱼指环虫病的池塘要做好清塘和晒塘工作,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加强日常管理,注意水源清洁,保持良好的水质。
治疗:全池泼洒药物进行驱虫。
四、车轮虫病
车轮虫是一类原生动物,寄生于鱼的鳃组织及体表,主要危害苗种阶段的鲤鱼,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鲤鱼感染车轮虫后体色发黑,食欲下降,体表无其它异常症状。掀起鳃盖目检,鳃丝呈鲜红色,水肿明显,上覆浆状粘液层。当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镜检鱼鳃、鳍或体表粘液可见大量车轮样寄生虫。
预防措施:
(1)长期使用药物改底,可有效预防车轮虫病的发生;
(2)加强日常的水质管理,保持水体稳定,防止倒藻后小型藻类发生。
治疗:全池泼洒能驱虫杀藻的药物。
五、孢子虫病
近年来流行比较多的孢子虫病主要有鲤吉陶单极虫病、鲤鱼肠道球虫病和鳃部寄生的孢子虫病。
吉陶单极虫是养殖鲤鱼中的重要孢子虫病,主要寄生于鲤鱼肠壁上,可引起大批死亡。框镜鲤鱼发病尤为严重。该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死亡高峰期一般在夏秋季。主要症状是病鱼腹部略为膨大,肠道前肠、中肠有多处明显的结块状凸起,大小不一,肠壁薄,在肠壁可见许多较大的孢囊,黏连或不黏连地挤成一团
鲤鱼肠道球虫病也称艾美虫病,此病主要流行季节为4-7月。适宜艾美虫病繁殖的水温是24-30℃,主要症状是病鱼腹部略微膨大,前肠明显比正常的粗2-3倍,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肠道充血发炎,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节病灶。
鳃部寄生的孢子虫病多危害鲤鱼当年夏花,鱼种。一般危害不大,可随鱼苗的生长而自然脱落。典型病症为鲤鱼鱼种鳃部,体表或鳍条部有白色或米黄色包囊,肉眼可见。镜检鳃部可见黑色包囊。
孢子虫镜检时,从患病部位取下孢囊,盖玻片压碎,在显微镜下镜检,可看到许多孢子。
预防措施:
(1)孢子虫的中间寄主多为水蚯蚓,易发生过孢子虫病的池塘要做好清塘和晒塘工作,杀灭水蚯蚓;
(2)饲料中添加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保健剂;
(3)加强检疫,不要从孢子虫病高发区引进鱼种,在下塘前要检查,防止带入病原体;
(4)加强管理,发现病鱼或死鱼,要及时处理,防止传播。
治疗: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定期内服能杀死孢虫的药物,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