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扑克Legend Poker·(中国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客户支持 > 动保技术交流 >

生鱼育苗期各种应激源无处不在,养殖户该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2016-08-08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据报道,每年4月是生鱼放苗的高峰期,对于刚孵化出来的水花(又称“黑芝麻”)而言,就犹如婴儿般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夭折”。孵化出来的水花从苗厂到池塘,从池塘的“黑芝麻”到“小金眼”(20℃~25℃,放苗后5天左右)、“大金眼”(20℃~25℃,放苗后7天左右)、“小黄肉”(20℃~25℃,放苗后10天左右)、大黄肉”(7朝,20℃~25℃,放苗后15天左右)、“青头”(8朝,20℃~25℃,放苗后18天左右),最后到8朝(800尾/斤)或9朝(300尾~400尾/斤)分筛过塘,步步惊心,如果能做到把各种应激源降到最低,那么生鱼育苗成活率超过五成也将成为普遍现象。
 
  以下梳理了生鱼苗期的各种可能的应激源,旨在为广大生鱼养殖户在育苗期遇到相应应激源时,能及时使用正确的抗应激产品,从而提高育苗成活率。
 
  应激是动物受到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后,机体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反应的总和。苗期的应激大体上可分为惊恐、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现在的水产养殖学认为,应激是养殖动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适度的应激可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生物体心理、生理功能均有促进作用,然而高强度、持久性的应激则会造成生物机体生理机能及行为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或亚疾病状况的出现。
 
  苗期生鱼应激行为表现
 
  生鱼苗期从“黑芝麻”开始,产生应激后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按照应激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机体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即惊恐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不集群;经过一定时期后,鱼类进入第二阶段的应激状态,即抵抗阶段,主要体现为独游、摄食量减少、体表颜色偏红;第三个阶段即衰竭阶段,主要体现为体色变深、接近死亡。
 
  养殖当中存在的应激源及对策
 
  在生鱼育苗期间,生鱼苗抗应激能力较低,更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导致死亡。以下根据某生鱼养殖户的实际经验,总结了生鱼育苗的过程中,影响生鱼生长、生存的四大类应激因子。
 
    第一类:人为管理因素。
 
    如鱼苗运输、投喂、人为惊扰、换水、分筛等生产操作,鱼苗由此产生的应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养殖素质以及对操作执行的规范程度。如在分筛拉网操作中,是否严格按照操作方式停料、消毒、泼洒抗应激药物等,这些细节都会影响鱼苗的损伤程度和死亡量。
 
    第二类:环境因素。
 
    如生鱼养殖池塘水体的氧气、水温、氨氮、亚硝酸盐、酸碱度、药物残留、底质恶化以及天气突变、酸雨情况等。放苗前水质处理好之后,要拿少量苗进行“试水”再放苗。后期维持水质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环境因子所应对的措施不同。如pH值偏高,可以直接泼洒浓缩型有机酸;氧气不足时多开增氧机,泼洒粒粒氧;暴雨来临前搭好遮雨棚,提高水体水位等。
 
    第三类:微生物因素。
 
    如生鱼育苗过程中会遇到病毒、细菌(如诺卡氏菌、舒氏气单孢菌等)、寄生虫(如车轮虫等)等微生物的入侵。为了躲避这些应激因子,放苗前应彻底清塘,并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遇到寄生虫害时,及时对症下药杀灭虫害,减少寄生虫对鱼体的伤害。总之,对微生物因素的应激因子应以预防为主,否则一旦发生微生物入侵,则会使生鱼产生疾病,比如常见的疾病有诺卡氏病、出血病、水霉病等。
 
    第四类:生物因素。
 
    生鱼育苗阶段的虾钳虫、蝌蚪、青蛙等天敌以及鱼苗之间的残食等是最常见的应激源。根据养殖户的养殖实践,虾钳虫可以用煤油灯光诱杀,夜晚在食台放一块四方的塑料,中间倒入少量煤油,煤油漂浮在水面,然后在塑料泡沫上方放一个白炽灯,利用虾钳虫的趋光性杀灭;青蛙在围网后可以利用捕蛙器捕杀;生鱼之间残食,大多数是由于投喂不当而导致生鱼规格产生差异,应对策略是投喂时采取“少量多次”投喂(苗期每天喂6餐);当鱼苗长到8朝(800尾/斤)以后,规格不齐则需要及时分筛、去掉“炮头”。
 
  养殖中常用的抗应激产品
 
  抗应激药物为了减少鱼类应激,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产品主要从两个方面降低应激伤害:一是降低和缓解应激源,另一方面是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
 
  目前生鱼养殖过程中常用的抗应激药物包括葡萄糖、多糖类(活性多糖、植物多糖等)、维生素类、氨基酸类(赖氨酸、氮氨酸、色氨酸、牛磺酸、谷氨酰氨等)、电解质矿物元素类(小苏打、氯化钠等)、有机酸类(柠檬酸、果酸、月桂酸、甜菜碱等)、中草药类(如穿心莲、板蓝根、黄芪、黄柏、大黄等)。
 
  市场上抗应激药物种类繁多,抗应激的作用机理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三大类:
 
    应激源出现前,养殖户对于可预见的应激源,如暴雨来临前,转塘、拉网之前等都会采取抗应激措施,其中分为内服、外泼两种方式。
 
    应激源出现后,常常采取解毒措施。如在使用杀虫、消毒等药物后,水中的药物残留会导致生鱼产生应激,此时宜用氨基酸解毒剂、Vc、葡萄糖等进行水体解毒,解毒剂中的EDTA、有机酸等对重金属具有络合作用,起到解毒抗应激效用。
 
  定期内服,提高抗应激能力。在生鱼“黄肉期”(20℃~25℃,放苗后10天左右)至10朝(100尾~200尾/斤)过程中,定期内服Vc、Ve、板蓝根等可提高鱼苗抗应激能力。
 
  抗应激药物机理
 
  抗应激的产品虽然很多,但机理却各有不同,葡萄糖、多糖(聚糖)、Vc及衍生物、有机酸的抗应激原理各具特色。
 
  葡萄糖的抗应激机理:鱼类的糖代谢以糖酵解和糖异生两个过程为主。鱼类遇到应激反应时,肝脏发生糖异生反应,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骤升,准备充足的能量以应付应激源的影响,但这个过程比较慢,如果直接泼洒葡萄糖对于能量的及时补充具有重要作用。葡萄糖经过糖酵解过程可以提供大量ATP,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肝脏糖异生的负面影响,提高抗应激能力;另一方面,葡萄糖可增加池塘碳源,有利于藻类和有益菌繁殖,改善水质,这可能也是葡萄糖间接抗应激的一个原因。
 
  多糖的抗应激机理:多糖的抗应激机理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一般而言,在鱼类非特异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起着关键作用,这类细胞的细胞膜上的β(1,3)-葡聚糖受体β(1,3)-葡聚糖结合,以促进巨噬细胞向病灶迁移,提高活性氧自由基产量和血细胞溶解作用,使抗应激反应能力提高。
 
    Vc的抗应激机理:Vc在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鱼类一般不能合成Vc,膨化料中Vc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会被破坏,因此,内服或泼洒Vc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Vc对伤口愈合还有显着效果。
 
  有机酸的抗应激机理:有机酸作用主要在于其酯化反应以及络合作用。有机酸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有机酸是羧酸(R-COOH),另外,磺酸(R-SO3H)、亚磺酸(R-SOOH)、硫羧酸(R-COSH)等也属于有机酸。常用的抗应激有机酸有延胡索酸、柠檬酸等,鱼类的在鱼类糖代谢过程中,主要涉及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降解等过程,柠檬酸和延胡索酸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物质ATP。另外,有机酸能和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从而阻碍重金属进入细胞内和酶产生反应,以达到解毒目的。
 
  以上四种类型抗应激产品是养殖户经常使用的产品成分,其对生鱼育苗抗应激方面具有一定功效。
 
  对于池塘育苗的开放条件而言,生鱼育苗过程中应激源无处不在。育苗过程就是一个维持稳定的节奏,减少应激源,增强养殖动物体质,使鱼苗健康生长的过程。在未来,集约化和工厂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将主要围绕如何维持稳定、减少应激的思路出发,抗应激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如果能做到把各种应激源降到最低,那么生鱼育苗成活率超过五成将成为普遍现象。

网站首页
传奇扑克Legend P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