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乳房炎,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16-07-29 来源:博亚和讯网
什么是乳房炎呢?
乳房炎是母畜奶牛乳腺的炎症,多发生在乳用家畜,特别是乳牛乳房炎更为常见,其特点是乳中的体细胞,特别是白细胞增多以及乳腺组织发生的病理变化。该病不仅影响产奶量,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产奶的品质,危及人的健康。
导致乳房炎的原因 你造吗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乳房炎的主要发病因素,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这些病原体通过乳头管口和乳头管进入乳房是感染乳房炎的主要途径。另外,当乳房受到摩擦、挤压、碰撞、刺划等机械因素,尤以幼畜吮乳时用力碰撞和徒手挤乳方法不当,使乳腺损伤,并通过厩舍、运动场、挤乳手指和用具而引起感染。泌乳期饲喂精料过多而乳腺分泌机能过强,应用激素治疗生殖器官疾病而引起的激素平衡失调,是本病的诱因。某些传染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也常并发乳房炎。另外,体内某些脏器疾病产生的毒素,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以及饲料、饮水或药物中的毒素也可影响到乳房而引起炎症。还有一些材料证明乳房炎与遗传有关。
分类和症状
现将最近的和临床上较为适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以乳汁可否检出病原菌和乳房、乳汁有无肉眼可见变化划分—国际乳业联盟。
感染性临床型乳房炎:乳汁可检出病原菌,乳房和乳汁有肉眼可见变化。
感染性亚临床型乳房炎:乳汁可检出病原菌,但乳房或乳汁无肉眼可见变化。
非特异性临床型乳房炎:乳房或乳汁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但乳汁检不出病原菌。
非特异性亚临床型乳房炎: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变化,乳汁无病原菌检出,仅乳汁化验阳性。
以乳房和乳汁有无肉眼可见变化划分—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78)。
非临床型或亚临床型乳房炎:乳房和乳汁都无肉眼可见变化,要用特殊的试验才能检出乳汁的变化,通常称为隐性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乳房和乳汁均有肉眼可见的异常。轻度临床型乳房炎乳汁中有絮片、凝块,有时呈水样。乳房轻度发热和疼痛或不热不痛,可能肿胀。重度临床型乳房炎患乳区急性肿胀,热、硬、疼痛。乳汁异常,分泌减少。如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增速,患畜抑郁、衰弱、食欲丧失等全身症状,称为急性全身性乳房炎。
慢性乳房炎:由乳房持续感染所致,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偶尔可发展成临床型。突然发作以后,通常转成非临床型。
临床型乳房炎根据炎症性质还可进行分类。
浆液性炎:浆液及大量白细胞渗到间质组织中,乳房红肿热痛,往往乳上淋巴结肿胀。乳稀薄,含絮片。
卡他性炎:脱落的腺上皮细胞及白细胞沉积于上皮表面;乳管及乳池卡他:先挤出的奶含絮片,后挤出的奶不见异常;腺胞卡他:如果全乳区腺胞发炎,则患区红肿热痛,乳量减产,乳汁水样,含絮片。可能出现全身症状。
纤维蛋白性炎:纤维蛋白沉积于上皮表面或(及)组织内,为重剧急性炎症。乳上淋巴结肿胀。挤不出奶或只挤出几滴清水。本型多由卡他性炎发展而来,往往与脓性子宫炎并发。
化脓性炎
急性脓性卡他性炎:由卡他性炎转来。除患区炎性反应外,乳量剧减或完全无乳,乳汁水样含絮片。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数日后转为慢性,最后乳区萎缩硬化,乳汁稀薄或粘液样,乳量渐减直至无乳。
乳房脓肿:乳房中有多个自小米大至豆大脓肿。个别的大脓肿充满乳区,有时向皮肤外破溃。乳上淋巴结肿胀。乳汁呈粘性脓样,含絮片。
蜂窝织炎:为皮下或(及)腺间结缔组织化脓,一般是与乳房外伤、浆性炎、乳房脓肿并发。产后生殖器官炎症易继发本症。乳上淋巴结肿胀。乳量剧减,以后乳汁含絮片。
出血性炎
深部组织及腺管出血。皮肤有红色斑点。乳上淋巴结肿胀。乳量剧减,乳汁水样含絮片及血液。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等所引起。
对非临床型乳房炎以预防为主,对临床型乳房炎则以治疗为主。
治疗途径多样化
奶牛的泌乳是周期性的,乳房炎又分为各种类型,因此对乳房炎的防治要根据泌乳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乳房炎的类型,选用以治为主还是以防为主的措施。
临床型乳房炎 以治为主,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和消除炎性症状。
抗生素的疗法 主要采用抗生素,也有用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病情严重者还配合进行全身治疗。为避免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和抗生素在乳汁的残留,近年来研究用复方中草药进行治疗,效果也较满意。
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常规的方法是将药液稀释成一定的容量,通过乳头管直接注入乳池,可以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操作为先挤净患区内的乳汁或分泌物,碘酊或酒精擦拭乳头管口及乳头,经乳头管口向乳池区插入接有胶管的灭菌乳导管或去尖的注射针头,胶管的另一端接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乳池内。注毕抽出导管,以手指轻轻捻动乳头管片刻,再以双手掌自乳头池向乳腺池再到腺泡腺管系顺序轻度向上按摩挤压,迫使药液渐次上升并扩散到腺管腺泡。每日注入2~3次。
中兽医研究所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氯霉素和红霉素是治疗乳房炎的首选药物。现场不可能在查明病原菌之后再进行治疗,故发现乳房炎后,宜先采用广谱抗生素,或选择两种抗生素合并使用,经2~3天,如无明显好转,再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有条件的在查明病原菌后,则可有针对性地应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抗菌药物一般连用3~4日,临床症状消退后,仍需再用1~2日,然后停药。停药至第10天左右,作一次乳汁化验,如仍为阳性,则需更换药物继续治疗。据报道,红霉素、新生霉素对抗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新生霉素对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庆大霉素对绿脓杆菌性乳房炎有效。但红霉素对局部有强烈刺激。
为了使注入的抗菌药物充分到达感染部位,而不被乳汁或炎性分泌物所干扰,注药前要尽量使乳房内残留的乳汁和分泌物排出。为此可肌肉注射10~20IU的催产素,然后挤奶。
乳房基底封闭,即将0.25%或0.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注入乳房基底结缔组织中和用2%普鲁卡因进行生殖股神经注射,对浆液性乳房炎有一定疗效,溶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更可提高疗效。
物理疗法 认真热敷,按摩乳房,增加挤乳次数,对乳房炎的治疗大多是有益的。但对出血性乳房炎时,则是有害的,其时,在挤乳后,每患叶选用0.25%普鲁卡因溶液60~100ml,或2%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溶液30~50ml,经乳导管注入。
浅表脓肿,可行切开排脓、冲洗、撒布消炎药等一般外科处理。深部脓肿,可穿刺排脓并配合以抑菌药治疗。当其破溃,应待炎症被抑制后,待其二期愈合。
中药疗法 配用效果良好。
降痛饮——当归90g,生芪60g,甘草30g,酒煎灌服(大家畜),日服一剂,连服2~8剂。对一切肿毒(包括乳房炎),不论其急性或慢性,有脓或无脓,都有较高疗效。
肿疡消散饮——金银花60g,连翘30g,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花粉、贝母各15g,防风、白芷、陈皮各12g,酒100ml为引。适用于急性乳房炎。
黄芪散——生芪、全当归、元参各30g,肉桂6g,连翘、金银花、乳香、没药各15g,生香附、青皮各12g,有硬结者加穿山甲9g,皂刺15g,煎汁灌服(大家畜)。适用于慢性乳房炎。
冲和膏:炒紫荆皮15g,独活90g,炒赤芍60g,白芷120g,石菖蒲45g,共末葱汁酒调,敷于患部。适用于慢性乳房炎。
亚临床型乳房炎或隐型乳房炎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病原菌侵入乳房,即使侵入也能很快被杀灭。隐性乳房炎虽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的异常,但发病率高、影响产奶量和乳的品质、危及人体健康,而且容易转为临床型,应十分重视。
乳头药浴(Teat dipping)。是防治隐性乳房炎行之有效的方法。挤奶结束后,乳头管括约肌尚未收缩,病原体极易从此侵入乳房。乳头药浴是在挤奶后,立即用药液浸泡乳头,杀灭附着在乳头末端及其周围和乳头管内的病原体。据报道,仅此一项就可使乳房新感染减少50%左右。据试验,挤奶前后都药浴,比仅在挤奶后药浴效果更好。
乳头保护膜。乳房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乳头管,挤奶后将乳头管口封闭,防止病原菌侵入,也是预防乳房炎的一个途径。乳头保护膜是一种丙烯溶液,浸渍乳头后,溶液干燥,在乳头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徒手不易撕掉,用温水洗擦才能除去。保护膜通气性好,对皮肤没有刺激性,不仅能保护乳头管不被病原体侵入,对乳头表皮附着的病原菌还有固定和杀灭作用。
防大于治
保持厩舍、运动场、挤乳人员手指和挤乳用具的清洁,以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作好传染病的防检工作,正确进行挤乳,挤乳前先用温水将乳房洗净并认真按摩,挤乳时用力均匀并尽量挤尽乳汁,先挤健畜后挤病畜,逐渐停乳,停乳后注意乳房的充盈度和收缩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处理,分娩前,乳房明显膨胀时,适当减少多汁饲料精料的饲喂量;分娩后,控制饮水适当增加运动和挤乳次数。有乳房炎征兆时,除采取医疗措施外,并根据情况隔离患畜。
干奶期预防:乳房在干奶期要经过三个不同阶段,即自动退化期、退化稳定期和生乳期。自动退化期是乳房自动停乳的过程,通常要30天左右,这一阶段是重新感染的最危险期,尤其是停奶后的头三周。原因是在此期间乳头部附着的菌群、乳头管内细菌的生存能力、乳头管对细菌的渗透性以及乳房内防御机能都发生了变化,有利细菌的侵入和感染。退化稳定期完全干奶,约为2周。这时乳头管收缩,乳房抗菌物质增加,细菌的渗透和生存能力降低,整个阶段临床型乳房炎极少发生。这一阶段的长短,与整个干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生乳期为产犊前的大约两周,乳房发生类似第一阶段的变化,乳房内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乳房开始充乳,乳头管扩张,甚至漏奶,有利病原体的侵入,增加了感染的危险。干奶期是预防产后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重要时期,也是控制乳房炎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干奶的第一、三两个阶段。有些国家已把干奶期的预防列入常规措施。干奶期预防主要是向乳房内注入长效抗菌药物,杀灭已侵入和以后侵入的病原体,有的有效期可达4~8周。
总的来说乳房炎并不可怕,只要能做到及时发现,准确用药,80%乳房炎均可治愈。奶厅对于防治乳房炎非常重要,每次挤奶后都要去查看奶牛乳房情况,及时发现,及时用药,耽误一天难治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