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牛热应激
发布时间:2016-07-20 来源:博亚和讯
什么是热应激?
牛最适温度范围为1.1℃~23.3℃。在此范围内,牛可通过自身的体内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机制,维持体温恒定,不表现出异常反应,牛的产奶性能、繁殖性能以及健康状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一旦由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辐射强度加强以及空气流动速度减弱,或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牛体出现不适(体温增高,呼吸和脉搏加快,采食量和产奶量减少)甚至发生中暑,严重的造成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热应激。
奶牛是恒温动物,机体在代谢活动中不断产生热量,尤其在采食大量的粗饲料和分泌大量牛奶时,由于发酵作用和体内新陈代谢作用的增强,产生了很多的发酵热和体增热。在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热量除了维持牛的正常体温外,多余的部分依靠辐射、传导、对流(非蒸发散热)的方式散发于周围环境。但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23.3℃以上),体内产生的热量依靠非蒸发散热的方式不能奏效时,就必需依靠出汗和汗液的蒸发的方式散热。但牛的汗腺很不发达(仅为人体的10%),不可能“大汗淋漓”,因此在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时,就会使牛“中暑”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
热应激的出现有两个主要因素:空气温度和湿度。据此,可以将热应激分为四个不同等级:①中度热应激 主要表现为牛的采食量和产奶量减少,呼吸、心跳加速。②严重热应激 此时,除了采食量和产奶量明显减少(约为20~40%),呼吸、心跳加速以外,牛有出现口流粘液和舌头外伸等反应症状。③危险应激牛除了有更为加剧的严重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繁殖机能紊乱,乳房炎发病率增加,内分泌腺体功能降低以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现象。④致命应激 可使牛出现的上述应激反应更加严重,以至死亡。由此可见,即使在27℃的一般温度条件下,如果当时的相对湿度超过35%,也可能对牛造成热应激。
热应激对牛的不利影响
1 热应激对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当环境温度在25℃~27℃时,奶牛的采食量降低;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以上,采食量急剧下降;当环境温度达到40℃时,采食量减少60~80%。热应激时,可使饲料的消化率稍有提高。但由于干物质采食量降低,所以总养分采食量也相应减少。
2 热应激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温超过21℃以上时,每上升0.6℃,奶牛的产奶量降低1.8kg。气温≥37.2℃时产奶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可达3~20%。此外,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也因高温而下降。
在热应激的情况下,乳房炎的发病率上升;奶牛发情不明显;精子活力和卵子受精率低,受精卵难以在子宫上着床,因而受胎率低而流产率高。
3 热应激对奶牛水、盐代谢和血液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热应激时,造成奶牛血清钠、钾、钙、镁等阳性离子明显减少,大量水分丢失。由于钠、钾等阳离子以及硫和氯等阴性离子分别调节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因此,当水分和钠、钾、镁等离子丢失时,就会破坏电解质的平衡和细胞内外渗透压的维持。
4 其它影响
热应激时奶牛血糖水平波动,甲状腺机能减弱,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脑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等。同时,,干扰了动物的新陈代谢系统,造成血清中酶的活性、含量等发生变化。但目前报道的结果还不一致。
如何预防奶牛热应激
1 饲养措施
1.1 适当增加精料,减少粗料,提高精粗比。过瘤胃蛋白质达36~40%,添加脂肪,维持适当的纤维浓度,NDF不低于28%,ADF不低于18%。使蛋白质浓度比正常增加4%左右。
1.2 使用抗热应激添加剂 例如小苏打、氯化钾、氧化镁、食盐、双乙酸钠、吡啶羧酸铬等。钾占日粮干物质的1.3%~1.5%,钠占0.5%,镁占0.3%。每头牛每日添加维生素A10万IU~15万IU。
1.3 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 高温时,要将整个日粮的含水量从50%提高到55%,并且按每采食1kg干物质给水7kg的标准和每产1kg奶给水2.0~2.25kg的定量,给牛提供饮水。每头牛每天最高饮水可达189.3kg。
2 管理措施
2.1 降温,改善牛舍环境:a.屋顶喷水;b.牛舍中喷雾或喷淋并送风;c.牛舍周围种植树木(但不能影响通风);d.靠近水泥路边的牛舍应对水泥路进行降温。
2.2 减少牛群密度 保证每头牛最少有运动场25平方米,并有46cm以上的槽距。
2.3 增加饲喂次数,保证饲料(草)新鲜。
2.4 保持牛群相对稳定,防止转群应激。
2.5 避开炎热的时间段进行饲喂。将早、晚的饲喂、挤奶调整到天气较凉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