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蟹市场前期小结以及后期市场预测
发布时间:2016-11-22 来源:科学养鱼
2016年对于河蟹养殖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江苏河蟹养殖而言,养殖情况明显不如2015年,总体产量下降已经是定局。造成产量下降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点:
1总体放苗量比2015年减少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河蟹养殖面积与2015年相当,但由于受到2015年大、中规格河蟹价格高的影响,养殖户普遍调整了养殖思路,降低养殖密度,“低密度养大规格”的模式受到广泛认可,放苗密度多数降低20%左右,平均每亩放蟹种7~8千克。
2极端天气影响严重
2016年气候复杂多变,在水草生长的5、6月份出现了连绵阴雨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草的生长。7月份出现了连续30天以上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水草腐烂,也造成蓝藻和青苔暴发,影响水质和河蟹生长。与此同时,夏季末大暴雨和洪水导致很多养殖区域河蟹逃逸,养殖户蒙受损失,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绝产。不稳定的天气也使得生产管理难度增加,缺氧、水质恶化、疾病等情况频发。极端天气极大影响了河蟹生长,河蟹规格总体偏小,大规格河蟹数量明显少于去年,而且上市时间比去年晚15~30天。
3病害影响
目前在河蟹养殖中最让人头疼的“水瘪子”病有蔓延的趋势,而且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河蟹遭受“水瘪子”影响,影响品质,而且不利于囤养,容易死亡。这使得很多地方的批发商收购河蟹的时候变得挑剔谨慎。
4价格波动影响
2015年河蟹价格波动明显,出现几次大起大落的情况,尤其春节前后囤蟹过冬的养殖户大多亏本。不明朗的市场形势使养殖户投苗和养殖相对保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产量。
从8月底开始到现在,河蟹上市已经两个多月时间。因为今年产量偏低,上市偏晚,因此前期对市场预期比较乐观。市场上的价格也如预期一样,前期价格高企,质量好的大规格蟹价格高得厉害,比去年翻一倍以上,而且好蟹难求,每天收购价浮动也较为明显。正因为这样,初期市场上也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比如还没有长够日子的河蟹急着推出,或者带规格销售,以小充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使得批发商因为客源流失或者河蟹质量不好死亡造成损失,甚至出现批发商卷款跑路的现象,最终影响了养殖户的利益。
国庆和中秋是蟹价的分水岭。跟去年相比,今年的中秋比较早,能赶上中秋出蟹的养殖户不多,大多在国庆后开始陆续大规模上市,而这个时候恰好需求比较疲软,因此蟹价并没有跟预期一样持续高涨,但也没有以前那种断崖式下跌,而是在国庆后稳步回落,呈现高开低走、平稳调整的趋势。整个十月份蟹价的波动比较窄,各个市场的价格差异也并不悬殊。十一月以来,大规格蟹价持续下滑,小规格蟹价也呈现下调的趋势。
就目前市场价格走势而言,反应出几点现象:
1.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各类水产品销售比较平淡的情况下,2016年河蟹并没有异军突起。尽管河蟹产量减少,规格减小,也没有形成以往大起大落的蟹价,反映出消费端的谨慎和理性。
2.减产的情况也使养殖户心态产生一定变化。因为存塘压力相对往年小,加上对市场的期待和观望,使得养殖户惜售心态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错峰上市,因此市场上供货量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大幅浮动,这也使得蟹价比较稳定。
3.随着养殖户自产自销的模式日渐成熟,传统的批发收购模式失去原有的统治力,使得批发商也相应作出变化。批发商在市场比较疲软的情况下,对收购价格也谨慎理性,尽可能规避风险。而且随着互联网、电商等渠道的发展,市场变得越来越透明,杜绝了恶意控制价格的现象,也使得收购变得规范严谨,公正公开。养殖户对市场的把握更加灵活自主,使销售更加主动,从而使效益最大化。
4.对于优质的养殖户,批发商甚至过早直接签订收购合同。不愿意好蟹旁落他人手里,这也使得养殖户更懂得主导市场,从单一关注产量转变为质量优先,更愿意接受一些有利于改善质量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殖观念。这有利于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优良品种的推广。
5.今年以来,江苏各地河蟹市场波动较为一致。苏南市场如苏州等地,由于成本、养殖模式、品牌效应等不同,收购价格总体比苏中、苏北市场高,但没有形成一个市场主导行情的现象,也没有形成较大的价格差异。因此,跨区域收购的现象不明显。
6.品牌建设意识日益加强。销售端对品牌的重视越来越明显,这也产生了销售策略和市场上的差异。宣传口号也从以前的某某湖、某某产地上升到某某牌生态蟹。养殖户多采取原生态养殖、自产自销等卖点,而大型销售商则多着重高科技亮点,物联网、可追溯系统、无缝物流对接等是比较常见的模式。2016年河蟹质量差异比较大,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前段时间发生香港检出江苏河蟹含有二恶英的事件,对行业冲击还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实体销售还是电商都因为舆论关注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这样的负面影响尚没有完全消除。因此,成熟的品牌建设,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将负面影响范围尽可能降到最小,将对附近产区的冲击降到最低,使养殖户更加关注品质,也使得销售端收购河蟹的时候更注重品牌的效应,合理规避风险。
虽然初期对市场都抱有挺高期望,但就目前市场走势而言,后期河蟹价格并不明朗,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推动蟹价上升的力度不足,蟹价出现持续性高位运行的因素没有得到体现。对于大规格蟹而言,消费端的疲软让后期市场信心不足,对中小规格蟹而言,上市较晚造成存塘量充裕也让后期蟹价缺乏上升的空间。从存塘量看,高淳、兴化以及附近产区存塘量最少,苏北河蟹存塘量大概在60%左右。今年养殖户暂养河蟹、批发商囤养河蟹的热情均不太高,一方面由于销售量一直比较低,对后市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去年春节前后蟹价也并不太高,而去年气温较低,死亡率较高,囤蟹亏本的不在少数,而且囤蟹门槛较高,百万级的亏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建议养殖户在盈利尚可的情况下尽早卖蟹,毕竟先变现才是王道,后期价格走向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