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扑克Legend Poker·(中国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生猪规模养殖模式演变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6-08-01 来源:种猪信息网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猪场已经高度自动化及智能化,生产水平及效率不断提高,中国生猪规模养殖模式也随着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在过去的10年,是国内许多养猪集团及部分规模猪场积极采用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无论是在养猪观念还是猪场建设理念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国内的猪场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智能化养猪模式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的10年时间,有相当一部分猪场使用非常成功,但这种养猪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导致一些猪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生猪养殖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为猪场采用新型养猪模式来提高猪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生猪养殖模式及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散户养猪模式(70年代以前),在这个粮食匮乏的阶段几乎没规模猪场的概念,农户主要饲养中国的地方猪种,一个人饲养几头母猪或者几头育肥猪,生产效率极低;第二阶段是规模专业养猪模式(1970年-2000年),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规模猪场,国外高产猪种开始引入国内猪场,饲料养猪成为中国生猪养殖的主流,猪场采用集约化和机械化管理,单个猪场饲养规模扩大,一个人饲养几十头母猪或几百头育肥猪;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高效养猪模式(2000年--至今),欧美先进的自动化理念引入国内,规模猪场逐步采用自动化的设备设施,减少劳动力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一个人饲养几百头母猪或几千头育肥猪,并且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以上三阶段的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同时存在,只是所占的比例发生变化,但是欧美养猪模式将成为世界养猪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在养猪生产饲养管理中,主要包括怀孕母猪饲养管理、哺乳母猪饲养管理、保育育肥猪饲养管理及种猪性能测定管理。由于猪是活体,在数据的采集方面十分困难,目前由于食品安全需要,中国部分猪场采用了可追溯性管理生猪,仅仅限于商品猪来源管理,采用的是普通耳牌。由于养猪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的要求,真实准确可靠的猪场数据成为生产管理和育种技术进步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智能化养猪模式在数据收集、管理以及改进生产成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养猪模式基于的核心技术是RFID (无线射频识别),每头猪配戴FRID 电子耳牌,猪只的各类数据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智能化数据管理系统供猪场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因此,智能化养猪设备成为猪场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工具,可以帮助猪场持续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智能化养猪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怀孕母猪智能化群养管理
  2008年,国内第一家猪场启动怀孕母猪智能化饲养管理,通常也称为电子母猪群养饲喂管理(Electronic Sow Feeding ,ESF),是指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母猪大群饲养的前提下准确识别个体怀孕母猪,并通过相应管理软件准确执行怀孕母猪的饲喂方案,使母猪在大群饲养的同时能够个体精确喂料,保持怀孕母猪良好的体况和生产性能。因此,每头母猪必须配备RFID电子耳牌,使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同时饲喂管理软件必须稳定而准确执行母猪饲喂方案。猪场采用电子母猪群养饲喂模式所解决的直接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怀孕母猪群养,即让怀孕母猪自由活动,增强母猪身体结实度,改善母猪健康状况;二是怀孕母猪精确饲喂,即个体识别母猪并准确喂料,实现不同怀孕阶段、不同体况、不同品种母猪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的饲养管理目标。迄今为止,这种怀孕母猪智能化群养模式在中国已经成功应用8年,全国已经有500家以上的猪场及科研机构使用这种模式。其中荷兰NEDAP 公司是全球最早研发和应用母猪群养系统的公司,VELOS 母猪饲喂管理系统在国内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帮助越来越多的猪场提高生产成绩。一些猪场通过这种模式取得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其中也有不少猪场使用情况不够理想,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2、哺乳母猪智能化饲养管理
     哺乳母猪饲养管理是未来猪场母猪及育肥猪生产潜力挖掘的一个关键环节,怀孕母猪的电子耳牌可以在分娩栏被读取,智能化数据系统可以根据母猪分娩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喂,提高哺乳母猪饲喂管理准确性,持续保持高产和良好的体况。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母猪的繁殖性能将得到不断提高,哺乳母猪的泌乳力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不仅要加强种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更要提高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比如丹系种猪,我们都知道其具有高产仔数,平均乳头在6-7对,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发现,即使母猪产仔数再高,母猪有再多奶头都无法满足仔猪的需要。原因很简单,哺乳母猪采食量无法提高。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提高哺乳采食量,保证泌乳器的母猪奶水充足。智能化哺乳母猪饲喂管理设备可以显著提高母猪采食量,减少人工对母猪采食的干扰。哺乳母猪智能饲喂管理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加之猪场栏舍条件不够理想,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其使用效果,在中国暂时难以被广大养猪场所接受。国内部分大型养猪公司也开始尝试采用哺乳母猪智能化饲喂管理,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可以显著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及仔猪平均断奶重,这将成为提高猪场产能的一个有效途径。

  3、育肥猪智能化饲养管理
  为满足猪肉食品安全的需要,消费者希望能够对活猪甚至猪肉产品能够做到可追溯性管理,部分猪场已经采用可追溯性的耳牌管理系统,然而这种简单的产地信息只有助于消费者对生猪生产基地的监督,但是对猪场的饲养管理和生产效率提高没有作用。育肥猪分栏管理是指将育肥猪根据体重大小进行称重分栏,饲喂适合其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的饲料品种,满足育肥猪各阶段生长的需要。每头猪只均可以配备RFID 电子耳牌,系统可以实时记录和统计每头猪的体重,对整场猪群的体重进行分析和出栏预测,科学地指导猪场和屠宰场的生产计划,减少资源浪费。育肥猪分栏饲喂管理的主要优势有:一、育肥猪可以大群饲喂管理,无需过多的采食位和猪栏围栏等等,减少固定资产的投入。二、饲料的科学利用。由于猪群遗传差异,个体生长速度是有差异的,系统可以准确通过体重大小饲喂不同品种的饲料,满足差异化的生长需要,减少饲料成本。三、可以准确的挑选出栏猪体重,给屠宰场提供整齐的活猪产品,获得更高的单位体重价格。四、育肥猪数据可以供屠宰企业、饲料企业、育种企业参考,更好的整合行业资源。在中国已经有2家猪场使用了荷兰NEDAP公司的育肥猪智能化饲喂设备,应用情况较好,可为未来智能化育肥生产模式积累宝贵的经验。

   4、种猪生长性能测定饲养管理
  随着猪育种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猪育种企业重视种猪性能测定,通过准确的测定数据指导选种选育工作,加快种猪遗传性能的改良。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的遴选标准之一就是要求种猪场每年有2000头以上的性能测定数据,其中生长性能测定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项指标,从20多公斤到100公斤的整个饲养过程,个体每天的采食量和体重是动态的数据,人工记录个体的数据无法准确科学地计算饲料转化率,更无法分析种猪的生长曲线。自动化的种猪测定设备可以通过自动化个体饲喂管理,帮助种猪场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科学地指导育种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目前国内应用生长性能测定饲养管理的主要是种猪场、科研院所和饲料企业,进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及饲料营养研究及对比试验分析。

  二、智能化养猪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智能化种猪生长性能测定设备在中国应用已经有10多年了,养猪行业已经能够成熟的使用该系统并为育种和生产服务;哺乳母猪智能化饲喂管理和育肥猪智能化分栏饲喂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未来养猪业的进步必将得到普及。然而,怀孕母猪智能化群养模式起源于欧洲,其创始者荷NEDAP公司对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历史已经有40年,对发挥欧洲猪场的母猪性能起了显著作用,被欧洲动物福利组织和农场广泛接受。在中国,2008年第一家智能化母猪群养猪场启动以来,过去的8年时间内,许多猪场采用了这样母猪饲养模式,迫切需要提高母猪生产成绩和猪场生产效益。然而,许多多数猪场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的猪场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成绩下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十分恰当的反映采用智能化母猪群养模式的农场主的心声。许多猪场都希望能够将这种既满足猪群福利又能够提高猪场效率和效益的养猪模式应用成功,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教训,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智能化母猪群养的经验,让更多的猪场少走弯路。本人结合过去8年的猪场案例分析,要成功应用好智能化母猪群养,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流程的选择问题。在智能化母猪群养生产设计模式中,有适合小规模猪场的动态群养模式(100-400头母猪/栏),也有适合大规模猪场的静态群养模式(50-60头/栏),所以必须仔细分析这些生产设计模式的优缺点,作出理性的决策。小规模动态生产模式在欧洲只适合猪场老板自己当饲养员且猪场规模在未来10年不会扩大的猪场,然而中国的猪场基本是雇佣饲养员来管理,这种模式的管理难度及饲养员责任心不够等等造成这种模式在中国猪场的应用大打折扣。静态生产模式更适合大规模猪场,管理难度较小,可以做到每个栏全进全出。如果生产水平较落后,母猪健康度不够,生产节律不严格,猪场采用16周静态饲养的管理难度很大,进入饲喂站21天左右的返情母猪严重影响其他怀孕母猪的正常生产。目前,12周静态生产模式在中国应用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许多猪场的生产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由于配种后4周的限位饲养、返情帅查、B超孕检等措施,保障了整个母猪群养大栏的简单化管理。事实上不管猪场规模大小,均可以采用12周静态群养模式,让生产管理更加简单,更加清晰。
    
  2、猪场栏舍设计施工问题。在智能化母猪群养推广初期,不论是国内外设备公司,还是猪场本身,均没有仔细考虑到新型猪场栏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传统群养小圈的设计基本为全部实地,饲养员每天进行卫生清理,不考率使用漏缝地板。一些猪场在智能化母猪群养栏舍设计时,没有意识到漏缝地板的使用是关键。因此,在栏舍设计时应必须满足几点基本要求:第一、漏缝板面积比例应该占50%-70%之间,这个比例可以根据各地区的气候适当调整;第二、漏缝地板的宽度应在3米以上,以适合饲喂站的安装和母猪活动,躺卧实地许有坡度且宽度应在2-2.5米之间,方便母猪躺卧和栏舍干燥。第三、群养大栏应设计为长条形,更方便日常管理和猪群转移。第四、建议不采用全漏缝地板的栏舍,会导致母猪活动行为混乱,应激增加,应充分考虑合理的母猪躺卧要求。当然,由于不同设备厂家的饲喂站结构不一样,栏舍设计也会有所差异。由于一些设备公司缺乏猪场设计和养猪经验,提供一些错误的或者不合理的设计方案,导致猪场应用问题将长期影响到智能化养猪模式的成功应用。

  三、生猪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早在10年前,我们不可能想象中国养猪业的自动化设备会被广泛普及,更没有人会认为我们中国会出现成百上千家采用智能化母猪群养的猪场。人类既渴望变革,却又害怕革命,养猪行业也如此。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母猪年平均出栏在16头,部分猪场达到了20头便感到有竞争力,要知道我们和欧美的差距还有很大,这些生产水平不是我们的生猪养殖目标。中国养猪行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未来10-20年,母猪年出栏25头商品猪的猪场会越来越多,数字的跳跃发展是整个行业各项技术不断发展的表现。智能化母猪群养模式在过去的6年遇到许多困难,然而中国还是有许多猪场非常成功,尤其是这种模式大型养猪集团公司和种猪场的成功应用,其经验可以传递给更多的养猪场,智能化养猪模式在未来养猪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猪场配套的育肥猪智能化管理和哺乳母猪智能化管理业将会成为提高猪场效率和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猪场在选择智能化养猪模式时一定要根据其基本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和施工。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猪场的应用经验和设备技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智能化养猪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新型高效生猪养殖模式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提高中国养猪业的生产效率。

网站首页
传奇扑克Legend P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