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到底哪些做得还不够......
发布时间:2016-07-05 来源:猪场动力网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我国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目前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有: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和小反刍兽等。其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的综合措施。就现有的客观条件而言,该防控策略是可行的,至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看,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标准,与先进国家的做法有一定差距。该防控策略在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同时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重大动物疫病病原难以彻底消灭、防治药物的大剂量长期使用对畜产品的污染和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现具体讨论如下3个方面问题。
1 先进国家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采取的主要策略
目前先进国家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采取的主要策略是扑杀、隔离、环境清洁卫生和消毒灭原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等一类动物疫病病种时,所采取的措施是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该防控策略能够彻底消除病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2 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采取的主要策略
目前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疫苗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措施。该防控策略在疫病控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动物免疫接种在疫病控制中的局限性 药物防治在疫病控制中的局限性
(1)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中和相应的抗原防治某一种疫病,不可能防治所有动物疫病。
(2)许多动物疫病尚无疫苗可用,或疫苗的研制开发跟不上病原变化,不能进行有效免疫接种。
(3)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只能有效地抑制外来病原入侵,并不能完全杀死畜体内的病原,有些疫苗免疫后会向外排毒。
(4)免疫产生副作用。如弱毒疫苗毒力返强;中等毒力疫苗造成免疫抑制或发病;疫苗干扰;非SPF胚制备的疫苗通常含有蛋传疾病(如鸡支原体病、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鸭花肝病等)的病原,接种后不仅会影响禽群生产性能,更会增加禽群对多种病毒和细菌的易感性以及造成对疫苗的反应抑制;免疫接种途径不当可以引起动物受伤和死亡;免疫接种会引起应激,影响动物正常生产。
(5)可能出现免疫失败。如疫苗质量差,运输保藏不正确,选用品种不当,动物自身健康原因,母源抗体干扰,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途径不对,免疫操作错误,动物隐性感染等多种因素可能造成免疫失败。 (1)许多疫病无特效治疗药物,难以完全治愈。(2)细菌性疫病容易产生耐药菌株,防治效果不理想。(3)动物产品产生药物残留(特别是违禁药品残留),直接影响人体健康。(4)含有药物的动物畜体代谢产物进入自然界,危害生态环境平衡。
3 关于我市今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若干建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兽医工作也有了新定位。兽医工作关注领域必须从家畜家禽向人、动物及自然环境转变,兽医的职责也应从保障养殖业安全向保障粮食、食品、公共卫生和生态共同安全转变。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畜牧业生产任务是为食品生产提供重要的原料来源,而动物疫病防治直接关系畜产品质量,其实质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畜牧业经济领域意义,涉及社会公共安全,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与卫生监督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制约因素,动物疫病防控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所以要正确认识当今动物疫情形势和把握好动物卫生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关于今后动物防疫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逐步推进。具体来说,就是在当前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以实施生物安全措施为主的防控措施。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落实依法治牧 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立法研究,推动兽医法律法规制订与完善工作。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加快推进兽医综合执法。为动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3.2 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区域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探索实施风险管理措施,严格限制活体动物从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移动,防止动物疫情传播扩散。
3.3 加大优先防治病种防控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实施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科学开展病原学监测,严格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全面掌握辖区内重点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大力强化口蹄疫、禽流感和布病等优先病种防治,继续开展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切实做好免疫效果评价。继续推动种源正向监测净化。统筹做好生猪腹泻等常见多发病防控。
3.4 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 按照人畜同步、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布病防控工作。指导做好奶牛结核病监测净化工作。
3.5 做好防范外来动物疫病技术储备 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非洲猪瘟、疯牛病等外来动物疫病风险监测预警,做好技术储备,推进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促进外来动物疫病防控关口外移。
3.6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机制建设。制定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细则,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宣传月活动,严格按照标准申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
3.7 规范兽药使用管理 贯彻《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规范兽药经营使用行为。
3.8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建立兽医卫生宣传联络员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搭建现代化宣传平台,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兽医卫生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的日常宣传。强化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重大动物疫病、重点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关切,掌握话语主动权,努力为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