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逐渐退出市场 奶农提高单产自救
发布时间:2016-03-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了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奶农与乳企之间签订的收购合约目前几乎都在顺利执行中。在国内乳制品市场疲软,上游养殖业生存压力大,国内乳企纷纷涉足海外市场收购和自建奶源,一个相对缺奶的国家,竟然出现了奶源“过剩”现象,乳业发生的这些事情,引发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王景海近日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奶农养殖效益比2013年减少了50%以上,养殖业亏损严重,信心不足,加上国内乳制品需求疲软,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很多乳企为了缓解经营压力,选择转向国外进口奶源,一度造成国内奶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从长远来看,此举不利于我国养殖业和乳制品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当前乳业正值寒潮,进口乳制品对本土乳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乳企必须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而中国乳企参与国际市场接轨,应该从原料源头做起,做原料的产业竞争。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的奶牛养殖成本较高,奶源收购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奶价在3.5元-4元/公斤,而国际奶价在1.7元/公斤。国内奶价远远高于国际奶价,在价格这个环节,国内与国外是无法竞争的,这一点国内乳企都看得十分清楚,国际奶价的持续下跌,国内养殖业遭受巨大压力,从2014年至今,大量中小牧场退出历史舞台。
散户逐渐退出市场
在山东,2015年初也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原奶的价格在3.8元/公斤左右,企业收奶方面还可以,但是如果原奶不达标,他们也不会收的。”一位奶农表示。大企业在原奶收购方面的要求严苛,原奶质量的严要求,让不少小型养殖户不得不退出养殖业的舞台。
从事养殖业多年的王先生,去年将100多头奶牛全部卖给了相邻的一家养殖户,对于退出养殖行业的理由,王先生表示,首先是原奶的价格持续下跌,另外,收购原奶的大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散户(100头以下)的养殖户不再续签合同,如果将原奶卖给社会上一些小型乳企,价格非常便宜,卖给大企业4元/公斤,卖给小乳企大约一元/公斤,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奶牛卖给了同行。
其实小型养殖户的成本在2元/公斤,大型的牧场成本在3元/公斤左右,卖3.8元-4元/公斤,养殖户的原奶如果不出问题,还是都赚钱。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养殖散户在环境污染、质量安全方面都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散户退出市场是市场法则下的结果。
有乳业研究员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黑龙江,2015年也有大量的奶牛养殖散户退出市场,他们或将奶牛卖给养殖户,或当作肉牛卖掉。目前,国内存活下来的都是中型牧场居多,而大型牧场成本大,其生存压力也大。
提高单产降成本自救
在行业低谷,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在逆势中寻找机会,通过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单产量。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是一个缺奶的国家,中国不可能全部依赖进口,只有用心养奶牛,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产优质原奶,养殖奶牛还是有前途的。目前很多奶农不敬业,按照现在的奶价,如果还是粗放式养殖方式肯定不赚钱,但是,在养殖环节上肯下工夫,精细化养殖的奶农,他们很少来抱怨,他们会提高单产来降低成本产生利润。
事实上,为了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奶农与乳企之间签订的收购合约目前都在顺利执行中,除非养殖户的奶不达标才被拒收,但是,在乳制品行业相对疲软的背景下,乳企大批量的喷粉带来的基粉挤压也给企业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