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下行导致上游牧草产业产生后置效应(下)
发布时间:2016-02-17 来源:荷斯坦奶牛
一、只要营养足够就是好草,奶牛饲料的多样性是必然趋势
不难看出,牛奶是奶牛吃的饲料中所获取的营养物转化出来的。好吃(饲料的适口性)就能多吃,吃得多(干物质采食量)就能消化的多(可消化营养物),消化的多就能多产奶、多产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饲料的转化效率。
中国奶牛的转化效率是多少?平均1-1.2,比奶业发达的国家的1.5-1.6低25%。N元素的利用率也只有20%-2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奶业发达国家1公斤饲草可以转化出1.6公斤的奶,而我们喂1公斤的饲草只能转化出1公斤的奶。在低效率同时,造成N源的环境污染。养牛多的地方,不乏环境压力,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奶价顶到“天花板”原因之一。因此,奶牛只有吃上了质量上乘的好草,才能避免悲剧的再生。
二、牧草的质量来自产量,没有产量一切都等于零
既然奶牛要吃好草,那么好草从哪里来?如果你把牧草的生产仅仅锁定在质量上,那你必败无疑!因为牧草质量是从产量中催生出来。以紫花苜蓿为例,苜蓿的周年生产中,总要遇到种(品种)、密(密度)、肥、水、耕、打、运、储、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使苜蓿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潜力5%-30%。如果你的产量还仍然停留在600公斤/亩的水平之下,那么倍增的可能性就很大。
美国出口商草场的苜蓿单产一般都在10-12吨/英亩(折合1.6吨-2吨/亩)。而在周年的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每茬质量都在超级水平,即CP>20%,RFV>185的苜蓿质量。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周年生产中,根据气候特点,首先追求最高的产量,然后在这个总体目标下,确定相应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并适时调整收割时间和施肥措施等要素,以达到既有产量又有质量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地块,质量分布按特优(super premier) 、优级(CP18%,RFV150)、良好(15%,RFV135)和经济型(CP15%,RFV135以下)分别为20%、40%、30%、10%,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因此生产计划会随时调整,以产量为核心目的,确定质量的不同收割时间和批次是苜蓿生产管理的关键。
种植苜蓿的人都知道,每亩地的投入(包括设备)相对固定、变动不大,而产量和质量的变动是巨大的。如果技术措施不到位,实施方案不及时、错过了耕季、播季、肥季、收季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到产量。可以想象,在同样的投入之下,产量增加30%,就意味着你的利润扩增了60%。
要提高产量,一个核心的指标就是植株的密度,密度够了产量自然高,密度不够产量就低,密度过高植株不健康。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冻害是影响苜蓿密度的首要问题。苜蓿在周年生产中,因为过冬这一季节,有九种情形让苜蓿的密度达不到预期的要求、从而降低产量,这就是俗称的紫花苜蓿的“九种死法”。冬季即将过去,你的苜蓿田返青会如何?密度够吗?是哪种情形造成苜蓿死亡?为什么?来年的产量预测能有多少?有多少可能是特优级?有多少可能是经济型?如果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对你的销售是不是也有帮助?如果你掌握了判断的方法,有目的的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是不是可以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