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扑克Legend Poker·(中国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破解倒奶困局需让奶业回归理性

发布时间:2016-01-27 来源:荷斯坦奶牛


    一 奶牛养殖环节面临巨大压力

  第一,原料奶价格下跌,奶牛养殖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这次倒奶事件始于2014年下半年。根据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每公斤原料奶从2013年10月份最后一周的3.88元上涨至2014年3月份的4.23元。2014年4月份后,原料奶价格一路下滑,12月最后一周已下跌至每公斤3.75元,同比下降9.9%,比年内最高点的4.27元下降了12%。与此同时,奶牛养殖成本节节攀升。原料奶价格下跌和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奶牛养殖者的收益普遍下降,中小规模养殖户甚至发生亏损。

  第二,乳品企业限收拒收,部分奶农陷入“卖奶难”困境。当前国内乳品市场正面临着消费疲软和进口大幅增长的双重压力。2014年国内乳品消费量比上年增长不足2%,而奶粉进口增幅超过20%,因而造成了国内乳制品市场供给相对过剩,显然,这属于低水平的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乳制品的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一方面乳品企业不得不把部分剩余的原料奶加工成奶粉,另一方面进口奶粉库存无法正常消化,导致奶粉库存积压日趋严重。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奶粉库存量已高达30万吨以上,是正常库存量的2-3倍,国内市场完全消化这些库存积压需要数月。因此,一些乳品企业对原料奶采取了限收拒收的临时性措施,最终导致了一些省份的部分奶农“卖奶难”,进而演化成倒奶(卖牛、杀牛)事件。

  第三,倒奶面不断扩大,中小规模养殖户难以为继。2014年第四季度,奶农倒奶事件仅发生青海、山东等少数省份局部地区的少数奶农,属于个别案例。但是,2015年元旦过后,倒奶事件的事态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倒奶的奶农人数越来越多;二是发生倒奶的省份扩大到河北、河南、陕西,甚至是南方的广东等省份;三是部分养殖小区、中小规模养殖场也发生了倒奶现象;四是有的万头牧场出现了卖奶难,还有的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原料奶销售合同难以落实。卖奶难已经严重影响到养殖场(户)的资金周转,养殖户不得不靠卖牛、杀牛维持现金流,并且形象地称之为“牛吃牛”。但是,以牛养牛毕竟难以为继,多数奶农已经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二 奶农退出已使奶业丧失比较优势

  第一,发展规模化养殖使奶农成为利益受损者。我国的奶农多数是在政府和乳品企业的号召和支持下开始养牛的,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和本世纪初,奶农是生产原料奶的主力军。但是,后来随着乳品企业自身的强大和工商资本投资建设大规模牧场,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规模化牧场倍受乳品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青睐,因此,国家对奶业的财政支持绝大部分转移给了乳品企业和规模化牧场。广大奶农被认为是小规模、低效率、低质量的原料奶生产者。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奶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已成为淘汰奶农的开局,奶农不仅享受到的政府补贴寥寥无几,而且在奶价上还受到乳品企业的歧视,压级压价、限收拒收现象也时有发生。损失惨重的奶农多数被迫退出了奶牛养殖业,但仍有部分养殖规模相对较大的奶农选择了坚守。

  第二,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模式使中国奶业丧失了比较优势。所谓“高投入”,就是发展标准化的规模养殖,牧场规模越建越大,直至万头牧场;牛舍的建设档次越来越高,从国外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奶牛进口,牧草进口;粪污处理实行沼气发电;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奶牛的养殖成本。所谓“高产出”,就乳品企业以高价格收购规模化牧场生产的原料奶,通过加工成高端乳制品再以高价格卖给消费者,结果是虽然乳品企业实现了盈利,但是,大大推高了乳制品的市场零售价格,进而削弱了乳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高奶价不仅把普通消费者拒之门外导致乳品消费市场疲软,而且还给外国乳制品出口商创造出很大的盈利空间,最终导致国内乳品企业在市场竞争处于劣势,尤其近两三年液态奶进口也成倍增长,对高端液态奶市场造成很大冲击。一个在养殖环节排斥农民、在消费环节排斥普通消费者的产业是注定不会走得更远的。

  三 应该让奶业回归理性

  第一,采取以扶持家庭牧场为主的政策导向,走奶牛养殖规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出手救市,对那些濒临破产倒闭的奶农实行救助,同时对乳品企业加工奶粉予以临时性扶持。三聚氰胺事件后还能坚守的奶农都具备了一定的养殖规模,只要在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略加帮扶,他们很快就会升级为家庭牧场。一旦这些奶农退出奶牛养殖,恢复原料奶生产将是一个缓慢过程,进而造成长期的供需失衡。

  第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奶业普遍实行的是“公司+奶站(合作社)+养殖户(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奶站(合作社)、养殖户是三个相互独立的经营主体,代表三个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乳品企业和奶站都可以把经营风险转嫁给奶农,因此,奶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弱势群体。三个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公是我国现有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我国奶业发生的乳品安全问题、生产大起大落、价格上下波动、成本不断上升、产品结构失衡、进口增长过快等一些问题都与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密切关联。因此,从长远发展看,我国或者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培育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奶农合作社体系;或者借鉴新西兰经验,采取吸收奶农入股的方式实现养殖、加工一体化经营;或者借鉴日本经验,培育奶农生产合作社体系,并以政府补贴形式保障奶农的稳定收益;或者借鉴美国经验,实施奶农收益保障计划,以保险补贴形式为奶农提供收益保障。

  第三,坚持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新自由贸易区和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乳制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已非常之高,国内奶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2014年我国进口奶粉近100万吨。目前,国际市场奶粉的进口价格每吨约合人民币2万元,按每公斤奶粉折合8公斤复原乳计算,每公斤复原乳的价格为人民币2.5元,远远低于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可以想象,在原料奶价格毫无比较优势情况下,国内奶业参与国际竞争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国奶业需要另辟蹊径,坚持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尽量避免与国际乳业巨头正面交锋。可以选择的差异化技术路线包括:大力发掘不同奶类动物的生产潜力,扶持开发奶山羊产业、乳肉兼用牛产业以及奶水牛产业;积极引导消费市场,以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倡导消费低温奶;规范乳品市场,完善乳制品标准,实施复原乳标注或限制使用政策。

网站首页